复旦大学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
发布人:杨驰  发布时间:2020-09-26  


  9月26日,复旦大学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在光华楼东辅楼202报告厅召开。校党委书记焦扬,上海市妇联主席徐枫,市教育工会常务副主席、市教育系统妇工委主任李蔚出席会议,校党委副书记许征、尹冬梅,全校各部门、各单位正式代表、特邀代表、列席代表参加了大会。

  

大会现场:

第四届妇委会委员选举产生

  

  预备会议上,全体正式代表听取了《第四次妇代会大会筹备工作报告》和《第四次妇代会代表资格审查报告》,举手表决通过了《第四次妇代会表决办法》(草案)、《第四次妇代会议程》(草案)和《第四次妇代会主席团成员名单》(草案)。

  

  随后举行的正式会议上,大会听取了《第三届妇委会工作报告》,并举手通过了《第四届妇委会选举办法》(草案)、《第四届妇委会总监票人、监票人名单》(草案)、《第四届妇委会委员候选人名单》。


  

 







  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妇委会委员及领导班子成员。

  

要成为全体复旦姐妹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娘家人”

  

  会上,徐枫、李蔚和群团组织代表、校团委书记赵强作为嘉宾致辞。

  

  

图:上海市妇联主席徐枫

  

  “这是站在新起点上谋划和推动复旦妇女工作发展的一次盛会!”徐枫代表上海市妇联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对复旦大学妇委会过去七年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她表示,七年来,妇委会以服务广大女教职工、女大学生为工作立足点,取得了非常卓著的成绩,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校妇女姐妹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汇聚巾帼力量,展示出上海女性自信坚韧、创新进取的精神风貌。

  

  她希望,新一届妇委会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支持广大女教职工、女大学生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和梦想,打造女性成才的良好环境,激发女教职工、女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力,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为妇女同胞干事创业、追求梦想创造更大的空间、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增强广大女教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成为全体复旦姐妹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娘家人”。

 

图:上海市教育工会常务副主席、市教育系统妇工委主任李蔚

  

  李蔚表示,复旦大学妇委会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把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作为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根本;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着力点;把维护权益、服务凝聚女教职工作为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基本职责,通过政治引领,围绕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搭建女性教职工职业发展的平台,建立健全女性人才工程体系,激发女教职工自信坚韧、奋发有为的创新进取精神。

  

  她强调,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妇女组织要为女性人才提供更好的教学科研氛围和条件,引导广大女教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为实现党和国家的“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焦扬:努力谱写出

新时代绚丽夺目的巾帼华章

  

  焦扬在讲话中,首先代表学校党委向刚刚选举产生的第四届妇委会领导班子表示祝贺。

  

  焦扬表示,学校第三次妇代会以来,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妇委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对全校广大女教职员工的政治引领和思想引领,进一步深化改革、夯实基础,进一步凝心聚力、团结服务,推动学校妇女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复旦的妇女组织是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和生命力的光荣集体,新时代的复旦女性是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当之无愧的“半边天”。

    

  

  焦扬强调,复旦的每一步前行,都有妇女同胞奋斗的足迹;复旦女性的成长与进步,始终与国家发展和学校建设紧密相连。希望广大复旦女性在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主动践行新思想;强化使命担当,积极建功新时代;弘扬优良美德,努力引领新风尚,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书写精彩人生。  

  

  

  焦扬指出,复旦各级妇女组织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和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当代中国妇女运动的时代主题,增强政治性,做党联系广大妇女的坚实桥梁,加强政治引领,加强凝聚人心,加强榜样激励;增强先进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彰显巾帼之志,激扬巾帼之力,绽放巾帼之美;增强群众性,立足本职服务女性,做妇女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团结动员广大妇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勠力同心、锐意进取,让巾帼梦与中国梦交相辉映,让多彩芳华在阳光下尽情绽放,努力谱写出新时代绚丽夺目的巾帼华章。

  

  在校歌声中,复旦大学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来源  校工会、妇委会

  

                        组稿  融媒体中心

  

                        文字  陈邵莎、李斯嘉

  

                        摄影  成钊

  

                        编辑  李玲